其他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释放科研创新动能 | 新时期 新中大
编者按
2015年以来,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办学特色。为了进一步凝聚师生对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的共识,展现学校新时期的新内涵与新气象,塑造创新进取、奋发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在图书馆前文化长廊橱窗设置“新时期 新中大”展览。本展览从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人才、校园规划、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统一战线、工会建设、离退休工作等十个方面,展现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概况。为了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学校官微于近期开设“新时期 新中大”专栏,以对学校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行同步展播。学校科学研究紧密围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指导思想,通过大科研项目、大科研团队、大科研平台“三大”建设,积极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快速提升学校各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三个面向”指导思想与“三大”建设发展思路
近年来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科研到账经费突破30亿元,四年间增长199%。
▲2014—2018年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
承担国家任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文社科方面,2016—2018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总和连续三年全国高校排名第1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2016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3位,2017年及2018年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2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2016—2018年学校获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5项,居全国高校第5位。
科研产出协调增长,成果丰硕。近三年,出版了《夏书章著作选辑》《李锦全文集》《孙中山史事编年》《“中国语言文学文库”丛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等丛书和著作,曾昭式教授的《先秦逻辑新论》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柳叶刀》(The Lancet)、《细胞》(Cell)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SCI收录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数逐年大幅增加。
2016年,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团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探讨了前瞻性分子进化研究的前景与应用;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团队开发出再生功能性晶状体消除婴幼儿先天白内障的新方法,发表于《自然》杂志;生命科学学院徐安龙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了六亿年前RAG转座子的“分子活化石”,为“人类抗体V(D)J重排机制起源于转座子的假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文章发表于《细胞》杂志。
2017年,陈小明院士、张杰鹏教授团队在化工分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于《科学》杂志;高嵩教授课题组解析人类MFN1片段的晶体结构并提出线粒体外膜融合机制模型,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罗俊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测G成果
2019年,马骏教授关于提高鼻咽癌治疗效果的重大科研成果获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的最佳研究殊荣,并同时在全球排名第一的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
▲马骏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
对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学校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服务国计民生。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领衔的器官移植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并于2017年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打破了国际上器官移植的传统理念,有望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研究化橘红成药性,促使当地形成超过十万亩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了广东省尤其是化州市中药材种植以及中成药生产等相关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帮助粤西北地区6000多农户脱贫致富,其创新药物红珠胶囊以2000万元价格实施成果转化,是学校近年来签订的单项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的项目。
▲世界首例“无缺血”肝脏移植与自主研发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
▲苏薇薇教授团队系统研究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指导广东化州种植化橘红超过10万亩,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科学研究院
编辑:周玉婷
责任编辑:赵雨欣
初审:何方
审核:谢金华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